武漢大學校園雕塑介紹
發布時間:
2024-12-03
武漢大學校園內有多座雕塑,它們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,更是對武漢大學歷史上杰出人物和事件的紀念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雕塑及其介紹:

文理學部
張之洞像
- 位置: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北側
- 簡介:張之洞是武漢大學的創始人之一,他奏請清政府在武昌創辦了自強學堂,為武漢大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。這座雕塑由經濟系1979級校友捐建,為高約1.3米的青銅座像。
王世杰像
- 位置:櫻頂老圖書館左邊
- 簡介:王世杰是國立武漢大學的首任校長,他提出要把武漢大學辦成一所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。這座手持書卷的王世杰半身像端立在銀杏樹下,注視著往來于圖書館的學子。
王星拱像
- 位置:櫻頂
- 簡介:王星拱曾任國立武漢大學化學系首任系主任和校長,他任期長達12年,實際主持校務17年,為武漢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聞一多像
- 位置:櫻頂文學院樓旁
- 簡介:聞一多是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,他改定了“珞珈”山名,并設計和書寫了小篆體“武大”二字的校徽。這座雕塑是為紀念聞一多逝世40周年而建,半身頭像的基座由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字。
李四光像
- 位置:宋卿體育館旁
- 簡介:李四光是國立武漢大學建筑設備委員會委員長,他主持確立了武昌東湖珞珈山一帶為武漢大學新校址。這座雕塑中,李四光站立于一匹毛驢前,舉手遮陽遠眺,睿智的目光仿佛正落在了珞珈山與東湖水之上。
李達像
- 位置:梅園小樹林
- 簡介:李達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,也是武漢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。這座雕塑位于中心湖旁的李達林里,深邃的目光似要洞穿山川連綿的廣袤東方。
李國平像
- 位置:理學樓旁
- 簡介:李國平是我國函數論學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,他在武大工作超過半個世紀,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。
信息學部
夏堅白像
- 位置:信息學部圖書館
- 簡介:夏堅白是中國當代測繪事業的開拓者,著名大地測量學家,武漢測繪學院院長。這座雕塑是對他畢生致力于我國測繪教育事業的紀念。
葉雪安像
- 位置:信息學部圖書館
- 簡介:葉雪安是武漢測繪學院的創建者之一,他任一級教授、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,為中國的測繪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陳永齡像
- 位置:信息學部圖書館
- 簡介:陳永齡是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專家、教育家,原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。這座雕塑是對他畢生致力于測繪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紀念。
王之卓像
- 位置: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
- 簡介:王之卓是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的奠基人,他為武漢大學的測繪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。
此外,武漢大學校園內還有墨子像、愛因斯坦像、孔子像、佩雷菲特像等雕塑,它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學科領域和文化背景,為校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。
這些雕塑不僅是對武漢大學歷史上杰出人物的紀念,更是對武漢大學精神和文化的傳承和弘揚。它們靜靜地矗立在校園內,見證著武漢大學的輝煌歷程和未來發展。
相關新聞
湖北的著名雕塑,無論是古代文明的瑰寶(如編鐘),還是近現代創作的藝術精品(如屈原像、黃鶴歸來、抗疫雕塑),亦或是充滿時代氣息的地標(如星河雕塑),都不僅僅是靜態的藝術品,更是湖北歷史文脈、城市精神、集體記憶和時代風貌的生動載體。它們講述著荊楚大地的古老傳說、英雄史詩、文化輝煌、抗爭精神和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,是了解湖北不可或缺的文化窗口。
今年4月,陳學博赴廣西憑祥市友誼關、龍州等地,實地感受桂越國際運輸線上的南僑機工抗戰壯舉。他表示,已經與憑祥市僑聯達成合作意向,希望以雕塑、展覽等形式立體呈現南僑機工事跡。“在憑祥設置南僑機工抗戰主題雕塑,不僅是對南僑機工的紀念,更是架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、中國與東南亞的精神橋梁。”
雕像的落成,不僅是中意建交55周年的重要文化事件,也是中國藝術與科學精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一次深度呈現。通過《袁隆平》這一作品,中意在文化、科技和人文價值層面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溝通與共識。
武漢的城市景觀雕塑是其城市文脈的具象化表達,是歷史記憶的凝固,是文化精神的彰顯,是市民生活的寫照,也是城市美學和時代風貌的展示。它們共同構成了武漢獨特的城市肌理和不可復制的文化魅力。 通過欣賞這些雕塑,人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武漢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
據南京零距離報道,昆山一兒童公園內,一組以“司馬光砸缸”為主題的雕塑引發爭議,不少居民認為其形象夸張怪異,與認知中的兒童形象相去甚遠。 引發爭議的雕塑群里共包含5個兒童形象,人像呈現出的藝術風格有些怪誕。在公園里游玩的張先生表示,即便考慮到藝術抽象化處理,這樣的造型也太夸張。
5月22日,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、規模最大、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——第21屆中國(深圳)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式拉開帷幕。作為成都傳媒集團在文博會上的重點推介項目之一,熊貓家園·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精選獲獎作品實物雕塑展閃亮登場。
在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的恒溫展柜中,獅子人靜立如初。那些曾被誤認為“粗糙”的刻痕,實則是智人突破生物本能、構建精神宇宙的證明。當我們的目光與這雙來自冰河世紀的眼睛相遇時,看到的不僅是藝術的起源,更是整個人類文明認知革命的起點。
微信公眾號

武漢湖藝雕塑藝術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