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著名雕塑及其文化故事
發布時間:
2025-07-11
1. 武漢·《屈原像》(東湖聽濤景區)
雕塑簡介: 這座高達6.8米的白色花崗巖屈原立像,矗立在武漢東湖聽濤景區內的行吟閣前。屈原昂首視天,衣袂飄舉,盡顯其憂國憂民、上下求索的詩人風骨。
故事背景:
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、政治家,湖北秭歸人。他忠貞愛國卻遭讒放逐,最終在湖南汨羅江懷石自沉。
東湖作為楚文化的重要區域之一,選擇在此建立屈原像,是對這位湖北先賢、楚辭之祖的深切緬懷。
雕塑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,由著名雕塑家王福臻設計。它成為武漢重要的文化地標,象征著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和浪漫主義的楚文化精髓。每年端午,這里常舉行紀念活動。
2. 武漢·《黃鶴歸來》銅雕(黃鶴樓公園西大門)
雕塑簡介: 位于黃鶴樓公園西大門的入口處。由龜、蛇、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:兩只亭亭玉立的黃鶴踏在龜蛇之上,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。
故事背景:
黃鶴樓的傳說: 核心來源于“仙人駕鶴”的美麗傳說。相傳古代有辛氏在此賣酒,一道士常來飲酒不付錢,辛氏不以為意。后道士用橘皮在墻上畫一黃鶴,告之可起舞助興。酒店生意因此興隆。十年后道士復來,取笛吹奏,黃鶴聞聲而下,道士跨鶴飛去。辛氏為紀念此事建樓,名“黃鶴樓”。雕塑中的“黃鶴歸來”即呼應此傳說。
龜蛇的象征: 龜和蛇是武漢地理的重要象征。武漢三鎮中,長江兩岸的龜山和蛇山隔江對峙,武漢長江大橋就飛架于龜蛇二山之上。龜蛇在此也象征著武漢這片土地,同時龜蛇(玄武)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北方和水神,有鎮守、長壽之意。
寓意: 整座雕塑寓意深刻:黃鶴歸來,象征太平盛世再現;龜蛇獻壽,寓意武漢(及湖北)吉祥長久;龜蛇奮力托起雙鶴,也象征著武漢人民負重拼搏、積極向上的精神。它是黃鶴樓公園的點睛之作。
3. 隨州·曾侯乙編鐘(仿制雕塑/文化象征)
簡介: 雖然嚴格意義上曾侯乙編鐘是2400多年前的青銅樂器,但其恢宏的造型、精妙的鑄造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,使其本身就是一組震撼世界的“青銅雕塑群”。在隨州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等地,都能看到它的原件或精美復制品(有些復制品也作為公共藝術展示)。
故事背景:
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。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(隨國)的國君“乙”。
規模與工藝: 全套編鐘共65件,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巨大的曲尺形鐘架上,總重達5噸。其音域寬廣,可演奏五聲、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,且“一鐘雙音”技術令人驚嘆,代表了先秦禮樂文明和青銅鑄造技藝的巔峰。
文化意義: 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制度(禮制)的實物見證,是中華音樂史上的奇跡。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,被譽為“世界第八大奇跡”。作為湖北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,它象征著荊楚大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。以編鐘為靈感創作的現代雕塑也常出現在湖北各地。
4. 武漢光谷·《星河》雕塑(光谷廣場)
雕塑簡介: 位于武漢光谷廣場轉盤中心。這是一個極具現代感和科技感的抽象雕塑,由多個巨大的弧形鋼柱交織盤旋,形似流動的星河或交織的DNA雙螺旋,頂部有象征太陽的球體。
故事背景:
光谷是武漢乃至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,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。
設計理念: “星河”雕塑完美契合了光谷“中國光谷”的定位和科技創新的精神。其流線型的動態造型象征著光的速度、信息的流動、科技的無限可能以及生生不息的創新活力。DNA雙螺旋的聯想則暗喻了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。
象征意義: 它不僅是光谷的地標,更是武漢作為現代化大都市、科技新城的重要象征,代表著面向未來的開放與進取姿態。
5. 武漢·抗疫主題雕塑群(例如《隔空擁抱》、《冬去春來》等)
背景: 為銘記2020年武漢人民和全國人民英勇抗擊新冠疫情的偉大斗爭,武漢及湖北多地設立了抗疫主題雕塑。
代表作品與故事:
《隔空擁抱》 (如金銀潭醫院附近或一些紀念園): 靈感來源于真實故事——抗疫一線女護士與年幼女兒隔著馬路遙遙相望卻不能靠近,只能張開雙臂“隔空擁抱”。雕塑凝固了這一感人至深的瞬間,歌頌了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。
《冬去春來》等: 可能表現為醫護人員堅毅的身影、志愿者忙碌的形象、象征希望的新芽或破土而出的力量等。這些雕塑共同講述了那段眾志成城、共克時艱的集體記憶,致敬英雄的城市和人民,傳遞生命至上、舉國同心、舍生忘死、尊重科學、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。
6. 黃鶴樓公園·《崔顥題詩圖》浮雕 & 《李白擱筆》群雕
故事背景: 這兩組作品都位于黃鶴樓公園內,講述與黃鶴樓相關的著名文學典故。
《崔顥題詩圖》浮雕: 描繪了唐代詩人崔顥在黃鶴樓上題寫千古名篇《黃鶴樓》的情景。“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...” 此詩被后人譽為唐人七律第一。
《李白擱筆》群雕: 生動再現了傳說中李白登黃鶴樓欲賦詩,但看到崔顥題詩后感嘆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顥題詩在上頭”而擱筆的故事(此故事雖為后人附會,但流傳甚廣)。雕塑展現了李白對崔顥詩才的由衷欽佩,成為文人相重的一段佳話。這兩組雕塑共同彰顯了黃鶴樓深厚的詩詞文化底蘊。
湖北的著名雕塑,無論是古代文明的瑰寶(如編鐘),還是近現代創作的藝術精品(如屈原像、黃鶴歸來、抗疫雕塑),亦或是充滿時代氣息的地標(如星河雕塑),都不僅僅是靜態的藝術品,更是湖北歷史文脈、城市精神、集體記憶和時代風貌的生動載體。它們講述著荊楚大地的古老傳說、英雄史詩、文化輝煌、抗爭精神和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,是了解湖北不可或缺的文化窗口。
相關新聞
湖北的著名雕塑,無論是古代文明的瑰寶(如編鐘),還是近現代創作的藝術精品(如屈原像、黃鶴歸來、抗疫雕塑),亦或是充滿時代氣息的地標(如星河雕塑),都不僅僅是靜態的藝術品,更是湖北歷史文脈、城市精神、集體記憶和時代風貌的生動載體。它們講述著荊楚大地的古老傳說、英雄史詩、文化輝煌、抗爭精神和面向未來的雄心壯志,是了解湖北不可或缺的文化窗口。
今年4月,陳學博赴廣西憑祥市友誼關、龍州等地,實地感受桂越國際運輸線上的南僑機工抗戰壯舉。他表示,已經與憑祥市僑聯達成合作意向,希望以雕塑、展覽等形式立體呈現南僑機工事跡。“在憑祥設置南僑機工抗戰主題雕塑,不僅是對南僑機工的紀念,更是架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、中國與東南亞的精神橋梁。”
雕像的落成,不僅是中意建交55周年的重要文化事件,也是中國藝術與科學精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一次深度呈現。通過《袁隆平》這一作品,中意在文化、科技和人文價值層面實現了更深層次的溝通與共識。
武漢的城市景觀雕塑是其城市文脈的具象化表達,是歷史記憶的凝固,是文化精神的彰顯,是市民生活的寫照,也是城市美學和時代風貌的展示。它們共同構成了武漢獨特的城市肌理和不可復制的文化魅力。 通過欣賞這些雕塑,人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武漢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
據南京零距離報道,昆山一兒童公園內,一組以“司馬光砸缸”為主題的雕塑引發爭議,不少居民認為其形象夸張怪異,與認知中的兒童形象相去甚遠。 引發爭議的雕塑群里共包含5個兒童形象,人像呈現出的藝術風格有些怪誕。在公園里游玩的張先生表示,即便考慮到藝術抽象化處理,這樣的造型也太夸張。
5月22日,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、規模最大、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——第21屆中國(深圳)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式拉開帷幕。作為成都傳媒集團在文博會上的重點推介項目之一,熊貓家園·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精選獲獎作品實物雕塑展閃亮登場。
在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的恒溫展柜中,獅子人靜立如初。那些曾被誤認為“粗糙”的刻痕,實則是智人突破生物本能、構建精神宇宙的證明。當我們的目光與這雙來自冰河世紀的眼睛相遇時,看到的不僅是藝術的起源,更是整個人類文明認知革命的起點。
微信公眾號

武漢湖藝雕塑藝術有限公司